榆树范文网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热门34篇)

60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篇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xxx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xxx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xxx虽然对xxx不放心,但他对xxx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xxx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xxx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xxxx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试题评讲课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 纪传寅

试题评讲课是指对考试的全面分析和总结,即通过试题分析,反馈教学问题,总结成绩及其失误原因,它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在中考复习阶段,它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它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试题的评讲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篇

一、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是西昌市统考,总分 100 分 ,七年级*均分 分,及格线为,优秀线为。七(4)班班*均分为,优生率为,八年级*均分分,及格线为,优秀线为。八(1)班班*均分为,优生率为。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通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择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 的`看法或提建议,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内容准确理解能力。由于*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xxx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必须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3篇(扩展4)

——试卷分析报告 (菁华1篇)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3篇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计30分.非选择题计70分,全卷分值100分。试卷总体来看命题者注重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立意,注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难度较大。

2、试题简评

(1)试题功能显著,知识覆盖面较广,题型向知识和实践靠拢,出题者通过创设情景变更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角度,以突出对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的考察。其中在变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史料的引用就涉及诗词、文学作品、时事等,变式较为新颖、丰富。

(2)试题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试题注重联系时事,结合社会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3、试题欠缺之处

(1)考察时间点的题目较多。

(2)从考试成绩来看,题目较难。

(3)考察比例不狗均衡。

(4)一些题目偏考老师的教学深度较多。

二、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基本知识薄弱。.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四次著名战役,部分学生知识点混乱,导致出错。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致出现不应该有的错误。

3、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三、教学反思

1、把知识的背诵转向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首要问题。

2、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教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挖掘“为什么”,想办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抓住历史事件最核心本质特征、根本原因等。

3、平时教学要多从宏观角度、阶级类别角度总结、归纳历史事件。

4、要培养学生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注意思考的同学考分很高,而对历史学习没有热情,靠临时死记硬背的同学则考的很差。

5、要有充分的有深度的练习。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

6、要注意运用课本小字部分教学,以及把彩图、照片充分运用在教学中。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4篇

一、试卷分析

试题渗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渗透对学生获取信息xxx利用所得的信息认识新事物等能力的考查。本试卷作为学期的阶段评测,还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中小学衔接的内容。整份试卷难易分布合理有序,试题表达简洁,编排合理,呈现规范,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试卷的主要特色

1、突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卷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点,突出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运算法则的考查,如,第1、3、4、5、6、7、11、12、13、17、18等题均为最基本的题型,总分近40分。试卷涵盖了七年级上学期主要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了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核,强调了基本的运算能力,强调了课程标准要求本学段的学生应具有相应的基本数学素养,初中数学课程应更着重于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内容,而不强调某些特殊的技巧。

2、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

试卷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加强了知识的有效的整合,提高了试卷作为阶段性检测的评测功能。如:

第2题借助“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数据,考查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掌握,同时,引导数学教学关注现实,形成数学的眼光,培养数学意识。

第14题以“海西良港可门”为背景设计正方体的*面展开图,意在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取材富有地方特色,给学生亲切感。

第15题以超市商品价格标签看不清楚立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能设计简易方程求解,体现学生能自觉应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24题以阶梯式计量水价为材料设计:先分段分析确定范围,再列方程求解的应用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类试题以社会热点、家乡建设和身边生活等背景设计,非常有效地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了解社会,关心家乡和热爱生活。

3、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直接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试卷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1题让学生解读与探索给定的数轴上的情景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以获得信息,从而有效地考查了字母代数运算、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第9题以几何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用适当的整式来表示的背景,考查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分析———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活动的过程。

此类试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的重要意义,通过问题的解决,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

4、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研究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试卷针对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水*,设计了巧妙探索性的问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在数学思考和数学活动过程等方面的数学素养。

第20题以一组图形的规律的探索情景,让学生经历识图、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过程,较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多种能力有效地结合,试题有一定的思考计算的要求,又进一步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能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水*。

此类试题让学生经历了从粗略的、定性的、直观的认识,通过“思考”、“探究”、“归纳”等过程,然后升华为精确的、定量的、抽象的数学规律。

5、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的**发挥空间

第23题以两块长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关系立意,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既可以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也可以用数量分析法来解,还可以列二元方程组来解;

第22题以学生熟悉的两块三角板的90°角的顶点重叠有关的角度的问题,让学生既可以从图形中测量、计算,也可以应用几何知识来推导,表达的方式也可以不同,考查了学生的空间与图形的意识和几何问题的书写表达能力。

此类试题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

6、为了考查数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在命制的形式与构造方面作了创新探索,为课题的研究积累经验,体现本卷中试题有:第21题、第23题、第25题。这些试题,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

三、试卷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第19题方位角出现西偏北50°,第21题表示数轴上的点和线段用小写的字母表示都不妥,再加上题意不够清晰,给学生造成误解。

第23题原本立意要考查学生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来解,由于图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对该问题分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有部分学生会使用小学的列式方法来解,这样就失去了试卷的可信度。

试卷设计如果能够注意上述几点,xxx且以某种形式,增加一些适合于学习程度较好,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的试题,那就更加完美。

四、对教学的几点启示

1、加强数、式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数学诸多能力中,运算能力乃最基本的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从抽样分析中发现,试卷中第17题、第18题均为考查学生的数、式运算的基本题,可是学生解答情况xxx不是很过关。

2、重视数学语言,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惯。这一点对初中起始年段的教学尤为重要。譬如,认真审题,理清数学命题的条件与结论,领会多种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本卷中第8题,该题主要涉及数学语言的理解,统计表明此题得分率较低。此外,第23题的情况也类同。数学的严谨性、书写的规范性、表述灵活是数学的特征,又是教学的薄弱之处。教学中,应系统性有计划地逐步予以培养提高。

3、研究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新课标”及其教材的编写,是以九年一贯制分三个学段进行的,作为第三学段的初中起始年级的七年级,如何搞好与小学的衔接,七年级的数学教师应有所思考研究。这里包括教学方法的衔接、内容知识的衔接。比如,本卷中第24题,较多的学生用算术列式的方法予以解答,不会思考应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或者,用列方程来解,没有加以合理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尚未形成习惯。因此,建议初中教师应了解小学的学习现状,为稳妥衔接创造条件。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5篇

作为一种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补充,它使历史知识的重难点细节化,它便于传播知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创作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微课,积极转换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微课,因为微课能够把历史知识渗透入多媒体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微课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实践迈上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努力探索微课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最优化的方式。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6篇

一、目前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功能和价值xxx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实效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效,有的教师对教学思路没有理顺,只顾教师讲评,轻视学生接受,洋洋洒洒有千言,学生收获较少。二是无效,有的教师把教学任务当成负担,只顾应付课堂,忽视学生感受,只对问题正误,不言出错原因。试卷讲评过程草草了事,对学生知识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的效果。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是单纯依据课本评价和定位,不能有效挖掘其他材料来拓展和深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客观的做出分析和评价。三是负效,有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出现表述前后不一致,互相干扰,只顾随心所欲,无视对知识迁移的影响,虽然“八方联系”,却非“浑然一体”。如在试卷讲评的过程中混淆知识层次,专用术语表达模棱两可,对历史知识点的细节要求过多过滥,导致学生在建构知识时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二、相关教学策略在提高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效性中的运用

(1)自主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主要用于课前纠错和讲评课后学生目标的制定。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纠错的方式可以对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考试以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单元考试讲评结束以后,可以让学生制定出短期的目标,在考后反馈测试中评选“奋斗标兵”,让学生体会超越自己的愉悦;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坚决防止“形式”上的自主,教师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试卷讲评课中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它会让优秀的学生更加游刃有余,脱颖而出。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找准自己学习的切入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迎头赶上。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运用于课堂的试卷讲评时疑难问题的解决。在个人纠错遇到难题以后,组内纠错就显示出巨大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切磋,相互提醒,很快就会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在彼此的交流中,知识得以巩固,成员之间增加了信任,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氛围。在组内纠错中,当对方提出难题向另一方求助时,集体的力量得以彰显,他们心中的集体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因此,真正的合作学习xxx不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

(3)问题教学策略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的运用。问题教学的积极倡导者xxx对“好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思维起于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更深层理解xxx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的一种模式。在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试卷时,适当地拓展和知识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一种问题教学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已学的技能和知识,大胆设想,开拓思路,把支离破碎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有效设问形成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7篇

许多学生只注意强记硬背历史知识,而对课外史料的阅读、理解、辨析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因而在评讲时,应教会学生先读懂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此乃解题的前提与基础;然后再审清题意,按问作答,以达到全面而准确的目的。如2013年徐州市中考表格材料题,通过对答题学生的抽查,发现学生失分主要是因为阅读、审题能力差而造成的,他们对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不全面,还不能从多角度、全方位来辨析材料和认识问题。所以,历史知识要掌握,但阅读、辨析史料的能力更要掌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既强调历史的基础性,也强调地历史的综合性,指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8篇

初中历史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故事,可以按照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类;按照故事的中心内容分为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为史实性、传说性、虚拟性故事。

1.趣味性原则

在选取历史故事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所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生动,即所选择的历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之感动、激动,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其所包含的内容还具有一定的情节,能够说明某些道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阅历、经验,使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符合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xxx结合他们的学习欲望、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个体差异以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学生的兴趣取向,这也是合理选择历史故事的前提条件。

2.目的性原则

由于历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选择历史故事时也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历史故事条理清晰、情节完整、主题明确,教师要能够对历史故事完整的描述。首先,历史故事要具有鲜明的主题,而且故事内容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的教育价值,以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其次,故事情节要条理清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分层次地展开故事情节,而且故事还要拥有内在逻辑性,符合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使教学更严谨,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3.坚持教学目标的指向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所以必须按照历史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历史故事进行选择。使所选的历史故事不偏离课程标准的范围,即符合历史知识体系和历史发展脉络,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历史故事要围绕突破教学重点展开,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xxx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所以,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切入点,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且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历史故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9篇

一、今年高考历史试卷试题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国普通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符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 的各项要求;继续沿着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和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前进,它具有如下 几个特点:

1.以稳为主、实行微调

全卷题型不变,中外历史比分结构不变,题量不变,试卷高度仍维持在94年水平。

题型比分略有调整,如填空题由94年的15分减为95年的10分,多选题小题比分不变,仍为每小题3分,增加 2个题,由94年的30分增加36分,题量由94年的10题增为12个题。这样,95年的第Ⅰ卷(即选择题卷)就由94年 的60分增为95年的66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卷)填空题由94年的7个题减为95年的5个题,分值共10分。材料解 析题题量比分不变,问答题题量(3个)不变,比分减少一分。这样调整后第Ⅲ卷总分为84分,比94年少6分。 但两卷总分66分+84分仍为150分。保持在94年总分水平。

2.三方覆盖、突出能力

今年的历史试题,在考要历史知识,重视学科知识内部联系,总结基本规律的同时,注重了三个方面 的覆盖。①教材章节知识的覆盖。据初步统计中外历史共覆盖教材章节约占51%,比94年覆盖率略高。②教材中 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知识的覆盖分别为105分、分、16分,文化部分考分略低于94年,但仍比93年高8 分。③能力覆盖。今年大量试题不仅考查了记忆能力,还较多地考查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尤其是考了综合 ,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今年各题型中考查思维能力分值为97分,比94年试题能力分增长16分。以选择题为 突出。今年的选择题已由最初的考查再认再现的内容扩大到了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内容。如单项选 择题10个题中高档(即较难题)就有3个,只有20——30%的考生能答出。多项选择题12个小题中就有8个是高档 题,其中第30题只有的考生答对。这些较难的题也多为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试题,其特点是干扰项有效 迷惑性大,较能反映出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典型错误,有较好的区分度,从而提高了考试的有效程度。填空题 也有能力要求,如识图填图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考查历史知识与题干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也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科能力。

3.渗透德育、思想领先

今年试题注意渗透德育,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思 想教育。问答题第43题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要求考生能明确认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 的反_战争,是国际反_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纪念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_斗争胜利50 周年,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四个渗透,浓郁的大文科特色

今年试题还明显地反映出高校要求选拔具有潜能的、优秀的新生的强烈趋势,表现在试题突现了四个方面 的渗透。①史地渗透。如选择第二题,“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 之战D、官渡之战(答案是B)。考生首先必须先弄清上述四个古战场的古今地名对照,所属省份,方位,再进 行比较,才能找出谁属最南的战场。②文史渗透。如材料解析题第39题,要求把试题引用的一段有关继昌隆缫 丝厂建成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开拓业务的重要情况的史料进行概括提炼。这7分的题其实变象在考查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③政史渗透。有些历史题需要用政治课范围内学过的知识来综合解决。如问答题第42题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中散见的内容,作为答案材料xxx不多,但政治课却讲了不少。考生只要注意发挥 知识迁移能力,恰当地用政治历史学过的内容,综合作答,就可获得理想的成绩。④题型渗透。今年的填空题 xxx地移植了识图填图题型。如填空第33题提供了一幅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示意地图,先列出三个参照地名 与江河名,及一个地区手工业特产内容,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方位判断地区名称,进一步回答两个地区手工业特 产,主要考了迁移知识能力。又如今年的选择题中就出现了五个材料选择题,题干供阅读文学就有154个字,此 阅读判断就要花费学生不少时间。

二、今年的历史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

今年的历史题在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方面迈开了更坚实的一步,在题型改造,充分发挥各题型功能方面,今 年的试题是有创新之处的,一方面是让作为客观题的选择题增大思维能力考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让主观题中 的问答题在考查各项能力及基本观点的同时,重视考生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今年的三个问答题就比去年多 了24个知识点,需要考生答出重要的基础知识增多。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既要狠抓基础 知识,又要淡化单纯记忆知识,努力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各项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助于解决层次 比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必须强调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须以新考纲中 九条能力要求为蓝本,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对照九条能力要求与各个离考题型的对应特点,注意 操作,经常训练。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经常注意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既要注意 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对知识的地理空间位置也不能忽略,尽量避免生吞活剥,孤立 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为了配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必要不断结合中学教材实际,吸收教改信息,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 常识武装学生,培养学生结合史实比较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论证观点,总结基本规律。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0篇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卷共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30分。本套试卷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部分选择题设计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351人,年级*均分分,优秀率,及格率,最高91分,最低10分。

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第11题第1小题考的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从图1《春秋时期:xxx周游列国》和图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归纳概括,学生基本能答到“战乱、变法”等相关知识点,答到“**割据、思想**”的学生较少。

第2小题考的是xxx的**主张这一基本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德、礼”,但是回答完整“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学生较少,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多加记忆,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回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思想而非**主张,这说明学生不会审题。

第3小题学生基本能答出“商鞅变法”但是有部分学生“鞅”字写成了“秧”导致扣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错别字问题,商鞅变法影响这一点学生能回答出来个大概,但是语言不够规范,说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也没有对历史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社:13.(1)部分学生写成基督教(2)图5罗马广场石上的文字的解说词大部分学生不会写,*时不做重点知识点要求。(3)学生审题不清,要求结合相关史实,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材料的阅读也不到位,所以得分率不高。

思想品德第11题 对知识点不清晰,记忆不够,导致学生评价理由不会分析,纯属在散讲。核心知识点的记忆还需加强。

思想品德第12题第3小题和第4小题都是让学生讲述如此做的理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结合书本知识点,没有讲到“对集体负责”与“与人xxx、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些。

思品第13题 本题从一个**事件为情景,考察学生对诚信、责任和善良的理解。难度值预估在左右。材料新,问法明确,提示清晰。

学生*均得分在5分左右。

失分原因分析:

1. 问题明确要求从诚信和责任角度讲,学生很多只写了其中一个方面。

2. 谈谈看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很多学生此类题目答题不规范。

3. 企业家的作法是属于善良的考察内容,学生无法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个知识点,很多人还是从责任角度回答,缺乏对题目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教学改进:

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对善良、诚信、*等、责任等不能很好的区分。

2. 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格式,提示语的解读等)需加强。

3. 语言不规范,出现了很多口语的表达。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xxx重,过程与结果xxx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3篇(扩展2)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通用七篇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1篇

我们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要求学生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思路或答案来回答问题,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其实我不以为然。历史教改的关键是老师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学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想法,尤其是有创造性的主张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记得在上《三国演义》时,就有学生提出:_既然xxx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要让别人当呢?_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补充,最终达到设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素养。教师采用自己喜欢xxx熟悉的模式,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得心应手,老师也会有教学成功的成就感。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2篇

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版块,其中一部分是中国历史,另一部分就是世界历史,这对学生的记忆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有可能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流向大致相同,导致学生记忆发生混淆的状况。然而如果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可以帮助同学们将相似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情景的历史内容来区分记忆。比如在教授世界史的“经济危机”时,首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这场经济大风暴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这个故事内容主要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讲的是在美国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一位非常年轻能吃苦的女孩通过千辛万苦得到了一份金饰品店的销售人员这一工作,这几乎解决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难题,可是这天有一位面黄肌瘦的男顾客来到店里挑选饰品,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这位顾客,最终这个男xxx么也没有买就离开了,可是就在女孩最后做清点的时候发现丢失了一枚金戒指,她明白一定是那位男顾客所为,随后她找到了那位男人xxx且以真情打动他,最终获得了那个男人的感激和戒指的失而复得。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可以知道当时的美国人民身处于连日常生活都难以满足的状况之中,大量人口失业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混论,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可以提出思考问题,例如引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经济危机的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由于故事的情节煽动,学生们会很乐意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么一来二去的提问与反馈,不仅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了经济危机的实质,还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理解记忆美国经济危机这一历史知识。当然历史故事的引入xxx非随便插入的,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背景来向学生声情xxx茂的讲解故事,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加以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3篇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一定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及深,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和思维水*。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态度、价值观。选择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内容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可以准确应答。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只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因此得分不高。

三、两点建议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可以说,八年级历史学科内容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xxx有一定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现在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4篇

中学开设的各个学科,无论是它们的内在知识体系,还是对学生思维对象、思维习惯方面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偏向和特点。就文科综合科目政治、历史、地理来说,政治着重于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民族意识,了解史实,xxx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评析;地理则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使记忆中的地图成为地理知识的结晶,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意识。可见,这些科目无论是学生的日常学习或者考试,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学生面对这些科目内容时的思维习惯也是不同的。但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则把三科知识放在同一时间、同一试卷上,对每一位考生来说,如果还沿袭过去分科考试时单一思维习惯和模式,一方面考生的水平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难以整合有效的试卷信息找出答题的切入点。有的学校做过这样的对比:将难度相当的三科试卷先进行分科考试,然后又拼成一张综合试卷,结果后者得分率明显有所下降。这充分说明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干扰,水平难以充分发挥。

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在考试形式上接受试题综合,更要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

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交织。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本学科内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研究各学科的思维共性,多学科切入知识点,形成多角度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特点是注重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如果一直是线性思维,一条思路走下去,就不能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准备一些综合三科知识的话题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树立综合意识。

三、根据社会热点、焦点指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文科综合主要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切入点,把三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来。如2003年文综试卷16~20题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题干,考查历史和政治知识;37题以读图形式考查地理和政治知识。平时我们若能关注国内国际的热点,xxx做一些细致而多角度的分析,逐步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克服片面性和狭隘性,在考试中,考生的思维应该是不会有太多障碍的。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5篇

历史是一门识记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能对历史知识“烂熟于心”,考试时就能“应用自如”。但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考试时会出现头脑空白的现象。我们老师在讲评时,要结合学生考前的心理状态,评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处于最佳状态,这样也有利于以后的复习和考试。每次练习、训练和检测结束后,师生都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生,可以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现身说法,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让其他同学能吸取经验和教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临场不乱、认真审题、先易后难等良好的考试习惯,同时要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和不舞弊、不粗心大意的良好考试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考出最佳成绩。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6篇

一、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总体评价

1、题型基本稳定,知识布局合理,难易度把握较好:选取题以史料形式出现,非选取题的考查资料以小专题知识为主线进行综合整合、采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设置,xxx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潜力的考查。知识布局合理:考查范围涉及**、经济、文化等,试卷难易度把握较好,问题设置有梯度。

2、体现高考的方向:从知识立意向潜力立意转化。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材料分析题注重材料的鲜活性,有图片资源的运用;问题设计有务必的开放性(如40题第4小问)。

3、较好地把握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如****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4、注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资料与提法(如30题)

二、教学推荐

1、加强历史概念的辨析与运用训练。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最后阶段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3、认真研究“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13年考试说明”,务必要吃透考纲,对照2012年说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13年新教材高考模拟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潜力要求。

(3)尝试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4、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7篇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成绩怎么提高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他会让你对历史有自己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对于做历史选择题有相当大帮助。

试题,其实我是很反对题海战术的。不过对于历史大题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去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答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回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你今天复习是帝王将相,明天复习是将相王侯,就这点东西,翻来覆去。

探讨。不懂得问题要及时地问,及时和老师同学们探讨。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问题的印象,防止重复性的犯错。记得高三那年我和班主任因为古希腊的六一税争论了起来,书上写六分税上交五分余一分为六一税,我觉得问题很大,中国最重的税没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可是起义不断,希腊如果收这么重的税那就应该是不断的城邦内部战争,还建什么民主,探讨之后证明我是对的,书有问题,你看,印象很深吧。

高二学生怎么学习历史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对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没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你对历史有个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历史,收获历史的真正意义,让历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了解历史:很多人都对历史有所一丝的不屑,他们都认为历史不就是一个事儿吗,记下来就好了。但是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历史真的就这点意义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代国家又为何那么大的力度去记录历史呢?只有了解历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获。

理解历史:历史,是需要你去慢慢了解和理解的,真正的去慢慢感受的。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只有慢慢地去理解历史,你才可以收获历史中的真正意味,爱上历史的感觉是美妙的。

感知历史:历史,不单单是需要我们去铭记和理解的,还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去感悟历史,从历史中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事件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勾心斗角,到底有怎样的或许沉浮。

记忆历史,毕竟历史太多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去学习历史,就必须掌握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准确的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建立三维乃至四维的历史思维导图来架构历史,搞清楚历史头绪。

如何高效复习高中历史一、知识是高中历史的构成材料

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想要高效复习高三历史,首先要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的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比如考试试题中如果考魏晋南北朝,那么,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等等,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方面。所以无论材料如何变换,学生们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要的知识的清晰定位。

2、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历史试卷虽然没有必然的规律,但是总是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像是一些当年的周年大事和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内容等都是考生们应该重点准备的考点。另外,前几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也是重点应该准备的对象。这些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

二、做题是高中历史的呈现手段

1、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大致分为三个题型。

选择题48分,材料解析题40分,评析题12分构成了高考试卷100分。三大题型需要学生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应对。选择题分为三种类型,以基础知识识别区分为核心的知识类选择题、以材料的分析归纳为核心的材料类选择题、以探究事物最佳、根本、本质原因及其影响为核心的最优类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分为:原因类、特点类和意义类。而评析题往往是考生们得分最低的题目。但评析题也有着高度的共性特征,考生们只要本着史实论证、围绕观点逻辑、正确定位史实的原则,大部分的分数也就到手了。

2、高考历史试卷是电脑阅卷,那么,基本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8篇

一、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30分,第二题归纳列举题,共计30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20分,第四题是探究题,共计20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特点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1小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相当于国家宪法一部文献是

答案选B,很多同学选A。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选择题6小题)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上海APEC会议,学生多答A. WTO

错误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凭感觉答题。

3、(选择题13小题)写新中国的艺术成就

错误原因:对问题认识不清,复习是没有把该项内容放在重点上,另外11、12、14、小题 错误也较多,究其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不清,掌握基础知识不牢固造成的。

4、材料分析题,俩题中对

(1)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答的较好。

(2)小题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没有弄清题意。

(3)小题,大部分同学对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不够全面准确,是造成失分率高的原因。

5、探究题中17题

(1)小题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2)小题第一问大多能回答出来,第二问就回答的不够好,分析其原因,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3)小题是一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普遍答的不够好,暴露出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较差。

18题有点难度,即综合课程内容有体现活学活用的能力,一道好题,能看出学生平时的功底。所以学生能大好该题说明学生会学习。我们学生有85%能很好的回答该题。

三、整改办法: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加强对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可能为未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渗透德育。以课标准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xxx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19篇

一、试卷分析

试卷基本情况分析本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注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择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 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择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的**措施、**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xxx史实、对*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 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时训练和xxx习少都有关系。

2、审题能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3、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能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xxx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3、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xxx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xxx学会应用。

6、恰当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教学**、多**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0篇

一、历史基本要素类考题

【题型概述】历史基本要素类考题一般考查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特点”“后果”“意义”等,有些考题还会把最后一问设置为“认识”“启示”之类的问题。此类考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有关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总结自己的认识、领悟。尤其是“认识”“启示”类考题,其所占分值比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逐渐成为考生拉开分数差距的一个关键点。

【真题回放】2014年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4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xxx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xxx)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xxx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中xxx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xxx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xxx《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材料三 xxx与xxx接受了xxx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xxx和xxx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xxx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xxx《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答案要点】(1)行动: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2分)变化: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1分)影响: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2分)

(2)思潮:和平主义思潮。(2分)原因: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一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2分)

(3)政策:绥靖政策。(2分)原因: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xxx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3分)后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分)

(4)启示: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4分)

【总结反思】历史要素类考题在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广泛存在,在各地历年高考历史Ⅱ卷中占有很大比重。以2014年高考为例,大纲卷文综第39题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棉花为切入点,从xxx彝的《中国通史》、xxx・xxx的《棉花国之旅》中摘编两则材料,要求概括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xxx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福建卷文综第38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和积极影响;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2题最后一问要求依据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安徽卷文综第36题最后一问要求根据材料xxx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对于这类考题,考生首先应逐一厘清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参照题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数量,最后根据要求编写答案,确保答案要点完整无缺。“认识”“启示”等设问方式的考题貌似灵活开放,考生作答时要力戒漫无边际、随心所欲,而应紧扣题眼、精心组织答案。

二、古今中外纵横比较题

【题型概述】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历史学科贯通古今中外,故比较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历史学科中,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对照,归纳异同,分析成因,概括发展规律,揭示本质,统统要用到比较法。在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中,对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频频出现在材料解析题中。从比较对象所涉及的时空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同一时间段内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真题回放】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综第41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xx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xxx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答案要点】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所以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总结反思】此题巧妙节选了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目录,考查不同时代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对世界历史做出不同分期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份目录主要是对世界近代史的起始时间界定不同。除上述参考答案中提供的角度外,考生还可以从教材目录中涉及的领域进行比较:目录A单纯叙述政治运动、阶级斗争,目录B则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艺、宗教等诸多领域。2014年同类考题还有:新课标Ⅰ卷第40题比较xxx、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其出现的背景,分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重庆卷第14题比较宋代“三舍法”与_的教育考试、美国SAT(学业性向测验)和ACT(xxx验)的区别;四川卷第13题将中国“瓷都”景德镇与欧洲的梅森相比,分析梅森瓷业辉煌300年的独特之处;山东卷第46题直接比较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xxx认识的相同之处。对于以上试题,首先要明确比较项有几个,求同还是求异,或者是异同兼顾。然后找准比较点,即确立比较角度,这是关键所在。考题通常已经设置了比较点,即可按题目要求进行比较;题目没有明确设置比较点的,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最后组织答案。不管共同点还是不同点,都要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回答共同点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xxx套用“两者都……”这一通用模式;回答不同点时,要对所有比较项逐一作答,采用“前者……;后者……”的格式。

三、阐释、评价类考题

【题型概述】xxx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类的历史活动渗透着人们的主观判断,所以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因此,历史高考题从来没有忽视过对历史事物进行阐释、评价类试题的考查。这类考题将各类历史信息融合在一起,贯通中外,所设问题均涉及对“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的考查,体现了当今高考对文科综合能力的要求。

【高考真题】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4题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xxx《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上图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xxx《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xxx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1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

【答案要点】(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_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人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总结反思】这一题型由传统的历史问答题变化而来,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此类考题不仅考法灵活多样,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的题量、分值有增无减。2014年各地高考试卷中,新课标工卷文综第41题题干摘编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要求考生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xxx说明修改理由;江苏卷历史第23题要求考生从纵横两方面说明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中,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北京卷文综第39题提供四幅地图,要求考生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地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山东卷第39题要求对帕特里克・xxx恩的观点加以评述。这类考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教材和传统学术观念补充、纠偏的功能。在作答过程中考生必须注意问题中的两类要求,即“根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处理好试题材料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学习型考题

【题型概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思维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题对此趋势亦及时跟进,在题目中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情景,提供充实的资料,确定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任务,设置相关问题。这类考题试图让考生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完成考试任务,同时对历史课堂教学起引导和指向的作用。

【真题回放】2014年山东卷文综第38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xxx《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xxx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xxx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xxx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xxx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答案要点】(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xxx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xxx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1篇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历史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更新,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xxx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新教材中,对xxx统治的特点用了“急于求成”这样的观点;“民族融合”也改为“民族交融”;司南由“战国发明”,改为“汉代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的时间,由“唐代”改为“宋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致使学生的厌学和畏学心理不断加重。

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结合历史事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历史名人诞辰周年纪念等。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又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历史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历史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途径向主管部门建议,中考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家长、社会重视历史等所谓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要解决这些困难,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2篇

一、关于试卷结构的调整

为了适应高考的全面改革和加强能力考查的需要,今年的历史命题注重吸收以往经验和近年研究题型考查功能的成果,对部分题型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作了适度的调整,即进一步压缩了难以考查历史思维的填空题,适当增加了客观性强又较能体现历史思维考查的多项选择题。同时,对材料解析的考查进一步向选择题延伸,共有5道选择题计10余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辨析的水平,从而在事实上扩大了试卷考查材料解析题型范围和分数比重xxx增强了材料解析的客观性。

近3年试卷题型结构的变化

对于试卷长度的调整,今年主要是增加了试题的文字阅读量。去年考生答卷需要阅读试题约3890字(不含标点符号),平均每分钟要阅读33字;而今年考生答卷需要阅读试题约4590字,平均每分钟阅读39字,其阅读量比去年增加了18%。从1993-1995年题型结构变化的轨迹看,试题数量则趋于稳定。从近两年试题答案字数总量看,今年考生答题需要书写字符约1670个,平均每分钟写14字,同去年无异。根据上述统计数字分析,在不增加题目数量和答题书写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试题的阅读量,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加强试卷的学科特点和对考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与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阅读量的增加集中在选择题部分,说明选择题考查能力的力度已有较大加强。另外,今年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字数明显减少,有利于阅卷操作,减少评分误差和提高评分者信度。但是,问答题的参考答案字数反而有较大增加,这又不利于阅卷操作和减少评分误差,从而影响了评分者信度。

近两年试题字数和答案字符数之比较

从题型结构、试题内容以及参考答案来看,今年的历史命题还刻意调整了试卷的难度结构。这就是适当提高卷Ⅰ的难度而尽量降低卷Ⅱ的难度。在卷Ⅰ中,单项选择题的难度提高幅度较大,往年的单选题多为送分题,能力要求偏低,今年则明显提高了能力要求;多项选择题由于考查材料辨析和概念理解的比重增加,其难度也略有提高。在卷Ⅱ中,填空题的难度和去年比相差不大;材料解析题的难度比去年有较大提高,试题虽然注意降低阅读难度,尽量减少阅读障碍,但由于其考心向材料本身转移,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领会和信息提炼,使得不少考生还不适应,再加上有些问题设计要求过高,因而其整体难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问答题的难度从题目本身看有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试题减少了理论概括与阐述的要求,降低了能力考查的层次,但由于问题比较具体琐碎,答案要点繁多且在中学课本上少有直接表述,主要靠考生自己分析、归纳,这也大大增加了阅卷难度,因而在客观上没能使试题难度降低多少。通过上述调整,中等难度的试题和问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这对于增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还是比较有利的。

另外,今年的命题技巧和试卷设计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如在反向选择题的否定词语下加上重点号以示提醒;把每个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分别独立排在一页试卷上,这样既方便了考生答卷,又方便了阅卷评分。

二、关于学科知识的变化

今年的历史试卷,根据目前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取消了世界古代史,xxx相应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比例,即分别由过去的35%和30%,提高到40%和35%左右,其中中国现代史即_史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由去年的4%提高到15%以上。由于世界古代史的取消和近现代史的比例增大,试卷对考试知识范围的覆盖面也相应增加。把《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同高中教材的“章”对应起来,今年试题对中学知识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对于中学教学内容保持较高的覆盖程度,能够影响中学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995年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的变化

今年试卷调整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内容的考查比例,增加了经济文化史的分量。经济、文化史的内容由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今年的40%左右,其中经济史内容提高的幅度较大,在试卷中占40分,比原来超过了1/4;文化史内容尽管在中国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中被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仅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但其在试卷中的比重也超过了10%。在中国古代史试题中,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分别占了28%和41%,其比重是很高的;在中国近现代史试题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占了近50%;在世界近现代史试题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很少,还不足5%,其余都是政治方面的内容,这显然有些比例失调。在高考试卷中充分考虑经济、文化史的比例,有利于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重视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教学。

今年试卷针对近年试题理论要求偏高的倾向,调整了对不同层次学科知识考查的比例,注意强调历史学科特点,突出历史本身,适当降低理论层次和压缩对理论思维考查的分量。其中,着重考查历史事实的试题达105分,占试卷的70%;着重考查历史概念和观点的试题约35分,占试卷的23%,这个比例比以往有明显提高;着重考查理论概括的试题分数只有10分左右,占试卷的7%,而去年则达到15%以上,今年试题对历史事实考查的比例虽然很高,但主要是着眼于对史实的理解、分析、比较和归纳等,而极少考查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试卷对历史事实的考查加强了,理论要求降低了,但实际上对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也大大提高了。这在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中自不必说,在选择题中,绝大多数题目也都是考查了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比较和归纳等,仅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的第1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A.按血统关系组成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C.过着定居生活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由于今年的试题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理解的考查,因此参考答案(含选择题的各选项)直接出自中学课本中明确表述的内容进一步减少,所占分值不足70分,为全卷的46%。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取自中学课本明确表述的内容有分,占该部分全部答案的59%;中国近现代史有分,占43%;世界近现代史有21分,占40%。这一情况表明,高考命题进一步摆脱了现行中学课本的束缚,试卷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大为增加。

另外,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本学科内容时,注意了同相关学科如政治、地理等的联系和渗透。这甚至在最不起眼的填空题里都有所体现。如第33题就是间接地考查了遵化和松江两地在地图中的位置,而历史课本里则没有这个地图。再如第37题要求考生答出80年代非洲大陆尚未摆脱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两个地区纳米比亚和南非,其中当代南非问题历史课本里根本没有涉及。

三、关于能力考查的加强

为了增强学科能力考查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今年的《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要求重新作了较为系统和明确的表述,归纳为“再认再现”、“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4个方面共9条。依据《考试说明》,今年的历史试卷调整了能力考查的结构xxx进一步增强了考查比重。

1995年历史试卷能力考查分析

在试卷中,着重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试题分值近40%,其中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试题比重较大,占分;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级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试题内容近10分,这类试题在试题中的问题主要分布在选择、填空和问答题里,xxx且绝大多数都着重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选择题:“下列关于‘地xxx’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C.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问答题:“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xxx的类似之处”,等等。如果考生对这些历史知识不理解,是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的。

在试卷中,着重考查“材料处理”方面能力的试题分值近40分,占全卷的1/4以上。其中只要求“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试题分值有10分左右;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试题分值有24分,占了较大比重;要求“充分利用有效信息,xxx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试题分值只有5分左右。值得肯定的是,试卷对“材料处理”的考查已经进一步冲破材料解析题的单一形式,在选择题里有了较大扩展,xxx表现出较高的命题技术水平。如试卷的最后一道选择题:“十月革命后,丘吉尔曾组织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主张‘给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1945年3月,他又发表了铁幕演说。这些表明A.丘吉尔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忠实卫士B.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结盟C.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D.英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这个题目把对“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层次地考查了历史学科能力。

试卷着重考查“历史阐释”方面能力的试题分值达53分,占全卷的35%。其中,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试题分值所占比重较大,有分,这类试题或问题主要分布在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里,如选择题“_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疆固守疆界”和“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都比较典型;着重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试题分值有分,主要集中在问答题里;着重考查“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试题分值有12分左右,主要体现在问答题和少数选择题里,材料解析题里也有一定的要求。

关于“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试卷没能作出明确规定,“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的要求虽然在一些试题中有所体现,xxx渗透在知识和其他能力的考查之中,但在实际上无法保证试卷对文字表达能力进行全面、有效的考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今年历史试卷明显增加了对历史知识、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甚至运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考查,要求考查这些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分值超过全卷的3/4左右。同时,注意降低各方面能力考查的层次,减少了高层次能力要求特别是理论要求的分值。这些情况反映了命题专家良好的主观愿望,即在不断加强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适当降低理论层次,保持适中的试题难度,以取得理想的测试效果。

四、关于思想教育的渗透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其学科德育功能,体现思想教育性方面,也注意突出了历史学科特点。许多试题不仅注意在知识的考查中自觉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优良文化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等,而且将这些教育内容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对学科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考查之中,体现了对考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深层次考查。关于这一点,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里都有普遍反映。例如,选择题“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最主要是因为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_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和“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A.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B.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材料解析题第38题中的两问“应如何理解材料三(xxx语录)的内容?”“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问答题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等等。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3篇

一、试题分析

1.本次测试试题都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依据。题量及难易程度适中,区分度不太大,符合学生认知水*。

2.从试卷来看,本次测试试卷内容涵盖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试题灵活,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卷从“填空、判断、计算、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

二、成绩分析

四1有41人,参考人数41人,从测试的整体情况来看,均分85点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思想掌握较好。少数学生还需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2.少数学生不注意答题的格式,卷面不工整、清洁,以后将对学生数学格式作出更严格的要求。

四、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导致有些简单的问题也会出错。

2.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解决问题。

3.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导致答题是错漏的比较多。

五、今后的教学措施

1.继续认真、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激励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更加重视对学困生的激励和帮助,教学中要在时间与精力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3.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5.教学中,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4篇

这次期中考试的试题有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每部分都有错题。选择题以3、6、7、11、13、题做错的人数较多,审题不清,个别知识点换种方式出现,学生就不会运用;对个别历史事件的时间容易混淆。第21题考查的是第二次_战争的相关知识点,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答得不错。第22题考查的是1901-1921年的几个历史事件,前两个问题学生还是可以做出来的,第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第23题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这部分学生做的一般,主要是审题不清楚。第24题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内容,第2、5个问题的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学生失分非常严重。

问题和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占一半,容易题占一半左右,从答题情况看,材料题失分相对较多,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课本知识掌握不够。

2、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3、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

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5篇

一、试题分析

试卷内容分析:本次期末卷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量适中,题型非常的新颖;从试题难易程度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不乏适当的拓展。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份试卷涵盖了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中绝大部分内容,如位置、20以内的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观察物体、找规律、认识***、统计等,这些章节的内容都有涉及,能全面地考察学生对各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质量分析

一(1)班51人参加考试,*均分92、5分,优秀率为65%,及格率为96%,低分率为0。

现将试卷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计算方面。

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如第一大题7、8小题填上“+”或“—”,“>”“<”或“=”,第四大题中第一小题直接写得数。这几道题学生答得非常好,准确率达到了。

2.基础知识方面。(数的组成、数位顺序,数的大小比较。)

这部分知识学生不但掌握扎实,而且能灵活运用。不论题型怎么变换都能运用自如。比如判断题:读数和写数都从个位起,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这两道题准确率达到了。这就说明,如果知识掌握得透,不管怎么考都没问题。

3.解决问题方面。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所增强,其中1题(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3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4题(已知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这三种题型学生掌握得很好,准确率达到了98%。

4.其他方面。

找规律、观察物体、认识钟表这些知识学生也都掌握的不错,准确率都在99%以上。

三、存在问题

1.对数的大小这个知识点掌握的不透。如果是两个数直接比较大小都会做,但第三题选择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是67与下面三个数比较,最接近哪个数。答案有60、70和76。有7%的同学选择了60,说明他们对什么是最接近理解得不到位。

2.计算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直观的,两个数都给的学生算起来容易,比如直接写得数。而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和25连续减4这种需要先算出一步把得数记在心里再算第二步的题准确率相对就很低。混合运算的准确率只有80%,连续减几准确率只有90%。

3.审题能力需加强。如26角和2角6分比较大小,有9位同学填错了。其实要认真看单位名称都应该会比较。

4.分析能力需加强。(学生不会思考)如第五大题“我会看”考察的是学生对“位置”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一句话“如果说第一行第三个是小汽车。”已经给我们确定了行要从下往上数,但孩子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上往下数,对这句话没有在意,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导致了最后一空第三行第二个本应是梨,结果有79%的同学都给填成了机器人。另外第六题“我会用”的第二小题相对错的比较多,原因是这道题出现了一个多余条件干扰学生的思维,结果有几位同学上当了。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改正粗心的毛病,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2.在今后教学中抓稳基础知,让每位学生都学扎实、弄明白。减少基础题的错误。

3.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养成良好的解题审题的习惯。

4.在今后的练习设计中,题型新颖些,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时多关心他们,上课对他们多**,课后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6篇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八年级水*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推向**。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7篇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xxx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xxx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xxx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第1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xxx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的发挥。因而这xxx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xxx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8篇

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提倡构建平等、民主、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改变传统课堂的_一言堂_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需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现在很多学校一搞教学开放活动就强调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把它当作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形式上显得很赏心悦目,但我倒觉得这种课有点形式主义。我个人认为一堂优课,标准是课堂结构是否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例如,我在讲日本历史的时候,提问:大化改新时,日本比中国要落后得多,而现在的日本却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为什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纠正、补充,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完成学习、探究、深化的过程。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29篇

关键词: 高考 试题研究 备考思路

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

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2017年历史备考思路

指导思想: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训练高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基础,强化主干,尤其重视培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延续三轮复习的模式。

一轮复习:(2016年4月―2017年2月)目标――单元突破,夯基提能。

二轮复习:(2017年2月―2017年4月下旬)目标――通史复习,融会贯通。

三轮复习:(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底)目标――回归考点,由学变考。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强化落实。

由“点”及面,实现知识的结构化;重视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3.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理解(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及价值取向)。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4.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是资料精心选用;二是加强检查督促;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四是倡导合作学习;五是制作思维导图。

5.加强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三大题型:

选择题(第24―35题)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

开放性试题(第41题)

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阅读难度大;思维考查环节多;主干知识考查抠细节;题肢之间干扰性大。如何做好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知识储备要扎实,认真审题是关键,勤练精思不可少。

对于选裉庥惺大判断方法:(1)常识判断;(2)时间判断;(3)空间判断;(4)概念判断;(5)史实判断;(6)逻辑判断;(7)规律判断;(8)阶段判断;(9)程度判断;(10)数据判断。

考生在完成选择题时也应注意十大“陷阱”设置方式:(1)以偏概全;(2)主次颠倒;(3)因果倒置;(4)张冠李戴;(5)鱼目混珠;(6)正逆颠倒;(7)舍本求末;(8)似是而非;(9)答非所问;(10)添枝加叶。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的命题特点是:坚持“小切口,大跨度”,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围绕某一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察学科体系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影响等内容。

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即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二审),即审分值――确定要点数量;审设问――“三定法”(定向、定法、定位)。

第三步:答,即答案要“四化”――要点化;精准化;段落化;整洁化。

例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乙卷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xxx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

(定向词) (定法词)

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 二xx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及形成

(定向词) (定法词)

的主要原因。

(定位词)

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思路:一是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对于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对于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二是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对于历史探讨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评述”、“评论”、“评析”等。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我的观点“怎么样”;③论证过程“为什么”;对于历史阐释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阐明xxx论述)。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论证过程“为什么”。

6.将精选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选题:①侧重历年真题;②侧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③侧重考点、难点、易混点;④侧重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2)精心批改:逢练必改,逢改必批,落实两个“凡是”: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先认真做一遍;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全批全改。

(3)精心讲评:模式是“自查自纠――精评新练――查缺补漏――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黄文钦.略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高三历史科复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xxx.浅谈高中历史复习方法的几点体会[J].江西教育,2012(21).

[3]xxx.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4]xxx,xxx,xxx.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权威:教育部命题专家详解2016高考各科试题(搜狐―高考―备考策略).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_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30篇

关键词: 全国卷模式 福建历史高考 应试策略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因此,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1)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2)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31篇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内容: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内容。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xxx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 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通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审题不认真

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 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

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 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接 受学生提出的有益建议,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 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 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 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 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 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 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3篇(扩展3)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报告xxx2份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32篇

今年以来,**县始终牢牢把握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县“头号工程”的战略地位,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州***区帮扶**县、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等重要机遇,围绕招大引强目标,加大强链、延链、补链

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_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来督导帮扶,充分体现了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的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33篇

好的开始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衔接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衔接的内容处穿插历史故事,xxx设置课堂教学难点和重点,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穿越般地体会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从而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xxx设身处地地体会历史事件,这样以来,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唐太宗这一人物时,为了让学生牢记本课的内容,我将“宣武门事变”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全过程,以及皇位的来之不易,xxx为以后的贞观之治的历史事件埋下伏笔。这样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去认识唐太宗,xxx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观去看待历史人物,从而熟记历史知识。可见,教师在历史课堂引入历史故事,不但做好了知识与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学生搭建好历史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试卷分析xxx 第34篇

适应于21世纪社会和高校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1999 历史高考试题在保持近几年来历史高考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 查方向,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对试卷结构作了调整,体现了注重史实、突出综合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加强 学科联系和强化文字功能等特点。这对今后高考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试卷评析

纵观1999历史高考试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1.试卷内容调整 题型设计简约 试卷内容和题型的调整,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表现。1999历史高考试 题,在试卷结构和题型设置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表一 1998年和1999年试题题型结构、内容结构之比较 题型 年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合计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比例 题量 单选 1998年 12 8% 21 14% 18 12% 34% 34

1999年 16 32 21% 26 37 多选 1998年 9 6% 15 10% 6 4% 20% 10

1999年 0 0 0 0 0 0 0 0 材料 1998年 0 0 24 16% 12 8% 24% 3

1999年 11 13 12 8% 24% 3 问答 1998年 17 11% 0 0 16 22% 2

1999年 13 14 13 3 合计 1998年 38 25% 60 40% 42 100% 49

1999年 40 59 51 34% 100% 43

1999历史高考试题,在内容和题型结构上的特点是:第一,基本符合今年《考试说明》的规定,在题量和 分值比例上对中古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作了微调,中古史高出规定比例分, 这从命题的随机 性来说是允许的。

第二,适度调整了客观主观题的比重。将1998年的81 分、 占全卷54%的客观题降为74分、约占49%;将 69分的主观题扩大为76分;同时提升了问答题的分值,由33分增为40分。这种变化,符合国家教委关于推进素 质教育和加强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要求。

第三,题型设置大大简约。在命题研究和命题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根据题型设置应充分体现简约的原 则,今年又取消了师生普遍厌倦而思维含量过低,区分度和难度不易控制的多项选择题。整个试卷由单选、材 料解析、问答三种题型构成,这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历史高考最简约的试卷。试卷简明、利落、长度适中,命 题专家所企盼的“题型与题目内容完美结合”的理想目标基本达到了。这也为能力考查和思维扩展提供了更广 阔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在知识考查覆盖率和政治、经济、文化比例方面也略有调整。以章计算,1999年覆盖率是59%,比 1998下降了2%。 政治史的比重也略有增加,文化史比重有了明显降低。这些微调,符合1999《考试说明》关 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

2.依托教材 突出史实 在考查内容方面,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对教材的依托,突出了对史实的考查。题目 不偏不怪,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情景设计,人为提高理解难度等现象。大量的题目是考查知识的准确记忆,仅 从选择题来看,这方面的题目达14道。其他题型中,也适当加大了史实考查的含量,通过直接、间接或隐含等 考查方式,从质和量方面,强化了对史实的考查。试题的这一变化,对于廓清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迷惘,纠正高 考复习忽视史实、过分强化虚假能力等做法是必要的。应该看到,在能力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已取得了很大成 效。但在知识和能力关系上,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定误区和偏误。例如,有的题目设计与高中 教学的要求严重脱节,失却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有的题目过分强调理论认识和理论概括,史实含量低,人 为割裂了能力与知识的有机关系;还有的过分强调情景的重新设计,由命题者的一家之言取代了公认的定论, 使之成为近似文字游戏之作。在高考复习中,大搞题海战术,冷落了教材;形成了教学中竭力拔高的现象,客 观上强化了应试倾向。对这些弊端,命题专家已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xxxéng@①在有关文章中曾作过专 门阐述。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也曾提出,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这些xxx未引起应 有的重视。1999高考的这方面的变化,不啻是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提醒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注重教材和史实 的掌握,摆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真正做到二者的xxx重。

3.加大思维力度 强化创新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向教育提出的人才要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 有创新和革新意识。有无创新能力,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正如所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年的试题,在这方面加大了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 。很多题目都从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需要立意、命题,题目的要求和设问灵活,有利于考生发散性思维的 激发,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分值最大的“洋务运动题”,改变了以往问答题的解答思路,提出了基本肯 定或基本否定两种回答思路,xxx明确提出“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说法,或有别的看法 ,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得分。”此题鼓励考生大胆思维、创新,在创新思想和独立思考的培养方面迈出了新 的步伐,也大大推进了题目的开放性。

4.加大综合 注意渗透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格外迫切。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提出了中学教育 要加强综合性、互用性内容的要求。在保送生考试中,直接开始了综合能力的测试。今年的历史试题,在这方 面也作出了探索和努力,加强了学科内部和学科间联系的考查。在题目的设计中,注意知识、能力、理论、思 维诸要素的立体考查;另外,更加注重了历史与地理、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渗透和迁移。其中,特 别加强了历史地理的考查,选择题中的2

、3、32题都是直接考查空间概念的。问答题的“德国题”,以德国版 图和控制区域的三幅地图作为题干和切入点,不仅使题目设计新颖,更体现了历史的时空观。以上内容,突出 了历史空间概念的教学,体现了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说明了新形势下大文科的综合性。今年试题的 这一特点,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学科间交叉渗透转换的反映,也是历史、地理、政治相关学科知识结构、思维方 式、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测试方面相互呼应的体现。就大文科来说,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 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相关学科间既有兼容性,又有关联性,将来的高考对此将有充分反映, 1999历史命题对此已作出了新的尝试,这对今后的综合能力测试和3+综合测试将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5.贴近教学实际 大幅度降低难度 试题的难度既是评价试卷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焦点 。从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看,命题专家对此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经验型的命题方式和缺乏科学 测试手段的现实,使难度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

表二 1995—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难度比较表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注) 难度 平均分 注:其中1999年为山东省抽样统计

表三 1996—1999年高考历史分类难度表 年份 单选 多选 填空 材料处理 问答题

1 2 3 小计 1 2 3 小计 1996 1997 1998 1999

注:1999数据为山东省抽样统计

纵观1995以来历史高考试题的难度,是起伏较大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难度多是居高不下。考生成绩 不理想,制约了师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了历史学科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加大了3+X高考模式后历史学科 的危机感。因此,如何贴近全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符合中学文化课的整体水平,在不降低思维力度的前提 下降低难度,是广大文科考生关注的焦点。1999历史高考命题,在这方面从主观上作了极大努力,难度大幅度 下调。尽管这一步伐迈得大了点,但比较符合全国历史教学的实际,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克服高考 新模式实行后的学科危机,将无疑会起到积极配合作用。

6.关注现实 体现教化 历史是一门研究历史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和功能在于从社会历程中认识历史规律 ,xxx以此引导现实和社会的发展。今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保持和发扬了历史学科的这一传统,将思想教育和知 识、能力考查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关注现实,以史为鉴的史学教育功能。“唐代用人得失题”总结了人才选 拔对历史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题”涉及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及统治政策等的关系,“洋务运动历史作用 题”等对今天现代化建设有极重要的借鉴作用。27、31、37、38题,反映了人本思想,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考 查。17题的三次历史性巨变,40题_有关整顿的思想和实践,直接强调了_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总之 ,试题将观点和理论有机渗透到了知识与能力考查中,实现了思想教育与知识、能力考查的高度统一。

7.试题的不足 同往年一样,试题的设问仍存有缺陷和不足,38题、39题的设问和答案关联性不强,缺乏 明确的指向,有的答案要素不全。41题题干中的“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实则是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对 答案有明显提示作用。6 题的女真族与相邻各族的交换品的用途等过偏过细,36题东欧各国改革的共同点缺乏 知识支撑。更重要的是,试题难度变化太突兀,有矫枉过正之嫌。试卷过于平直,缺乏坡度,能力考查不如以 往突出,不易拉开学生成绩的档次。

二、答卷情况简析

根据我们对山东省部分试卷的抽测,对答卷情况作以下简要分析。

1.选择题

从统计数据看,本大题平均得分为分,难度为, 大多数考生的得分率在50%以上。部分题目答 错率较高, 较为集中的题目是2、6、12、18、29、33、36题,其难度系数在左右, 其中最低的33题,难 度为。考生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不准确,其中出错率较高的2、6、18题,涉及的 内容都是教材中有直接叙述的,如果认真看书、理解准确的话,是不会失误的。其次,思维能力,特别是比较 历史事件异同的能力低,如29、33、36有比较要求的题目普遍得分低,表明考生的思维训练质量不高。第三, 缺乏解答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对一些考查内容,即使掌握不住,但只要采用排除法、选基法等技巧,都可避免 高出错率。

2.材料解析题

今年的材料题,在教材、设问、作答上无大变化,学生较适应。本大题难度为,平均得分为分。

第38题,考生得分区间是7~9分,平均得分是分,难度为。考生对第2问普遍答得好,失误之处主 要集中在第1问和第3问。 几乎所有考生不知“已经湮没的事物”何所指,大多答主义精神、人性、自由 、真理等。失误原因,一是新编教材对文艺复兴的背景交待较少,考生已遗忘了初中有关史实;二是受设问要 求限制,不能把所问纳入文艺复兴的大范畴中加以理解。第三问因设问指代不明,不少考生认为与材料二有矛 盾,这也说明考生去伪存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低。

第39题,考生得分区间为6~9分,平均分为分,难度为。题目考查的内容,教材叙述较为充分、 全面,造成考生失分的原因是因题目设问欠严谨,导致考生所答与标准答案的表述不一致而失分。其失分主要 集中在第1问上,一是回答过于笼统,多将东晋、唐、 北宋三个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归纳。二是答案表述欠 精炼和准确,说明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差。

第40题,得分区间为8~11分,平均分为分,难度为。 考生失分主要表现在,一是整顿背景中, 没有提及到_主持中央工作;二是对整顿的措施概括不全,特别是部分考生对“无须罗列材料”的要求理 解片面,将整顿的范围领域当成了措施;三是整顿意义上,仅回答了当时的作用,没有看到其深远历史意义。

三、问答题

问答题平均得分分,难度为,是体现考生水平和拉开差距的关键题型。

第41题,得分区间为7~10分,平均得分为分,难度为。考生答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遗 漏了有关史实,如唐太宗对统治政策的调整,xxx重视官员的选用、考核及科举制的作用等;二是史实混淆 ,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等;三是审题失误,部分考生把唐朝前期理解为唐朝以前,从春秋答到唐。对其 经验教训的总结,标准答案只是对引言作的阐释。聪明的考生,仅对引言稍作解释,即可轻松 得到2分,反之则 不得分。显然,这一赋分是不合理的。

第42题,考生得分区间为9~11分,平均得分为分,难度为。从考生的答卷来看,80%以上的考生 选取了肯定积极作用的第一种看法。考生失分的主要表现是要点不全。此题虽具开放性,但“积极作用”方面 的答案却基本是照搬教材内容,增加的只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考生因基础知识不踏实,而多数遗忘了该知 识点。其次,一些考生回答不贴题,在洋务运动活动及内容方面大动笔墨,而不谈或少谈这些活动的作用,与 题目要求脱节,造成大量失分。

第43题,考生得分区间为6~9分,平均分为分,难度为。失分原因主要是对图的内涵不清,特别 是对图一、图二形成原因分析不透。图一中没有答出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反而将与题意无关的规定答得很 多;没有概括出欧美大国“削弱”德国的政策,仅答各国的各自政策。对图二大多数答不出德国实力的恢复、 英美法的扶植、苏联的避战自保等要点。有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不能按题目限定的“德国 自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两条主线作答。还有部分错误理解了三幅图中提供的时间信息,只局限于从 当年去分析原因,因而要点不全,分析片面。又因本题是最后一题,因时间等客观因素,影响了本题的解答, 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考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高中教学和复习中的不足,我们应该踏踏实实搞好教学,有针对性地予以 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