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关于数学的古诗(共3篇)

90

关于数学的古诗篇1

时速甲为六里路,乙仅四里慢慢行。

甲携爱犬上征程,犬速十里朝乙奔;

逢乙又返主人处,遇主再往乙处冲。

如此反复不断行,二人相遇狗也停;

狗行路程是多少?多久才能喜相逢?

关于数学的古诗篇2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当到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时,说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在学习完这两章内容后再仔细研读,别有一番感受。

一.问题的提出

次日,忽然见古诗词,慢慢品味里面竟流露出淡淡的数学问题,如:兔同笼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看来脚有一百只,几多鸡儿几多兔。这首古诗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呢?是否蕴含着什么数学的奥秘呢?

二.分析与探究

这首古诗;兔同笼 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五头笼中露,看来脚有九十四,几多鸡儿几多兔。就和我们现在的鸡兔同笼问题一样,那么如何去做这鸡兔同笼问题呢?首先应该要理解这首诗,一只兔子四条腿,一只鸡两只脚,这样就可以知道36个头共同的脚是72只,多出来的28只应该是兔子的了,一只兔子多两只,那一半就是兔子的数,28除以2得14只。也就是说这是14只兔子,36-14=22(鸡)

22只鸡44只脚,14只兔56只脚,一共100只脚。

三.问题的拓展

有了这种的理解方法,我得出的公式如下:

解法1:(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解法2:( 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3: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再根据以上思路用方程来解,发现:

解法1(方程):X=总脚数÷2—总头数(X=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2(方程):X=(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X=兔的只数)

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解法3(方程):X=:(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X=鸡的只数)

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四:问题的启示

上面这个古诗求解过程中体验到两种数学思想方法,首先是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方法,其次是采用假设的思维方法;我深深感到它们绝妙无比。

五:我的感想

从数学的角度对这首古诗的探究,使我获益匪浅。古诗中的数学题让我明白:从特殊到一般、简单到复杂的归纳递推方法,其次是采用假设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疑难问题的两把金钥匙,只要你善于思考,学会运用,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古诗中有数学,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数学就像万花筒,充满神奇的`力量,有无穷的奥妙,我相信只要你关心她,她就能深深吸引你。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它们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定律。”近代数学起源于西方,起源于西方先哲的理性思辨。发展起来的数学又不断参与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与人类共同发展。数学就像一颗大树:她的枝叶向上拓展,不断探索宇宙的深度;她的根须向下延伸,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逻辑深度。开头的这句话即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之一)——康德的墓志铭,让我们在人类历史上这些最璀璨的群星的照耀下,不断开拓进取!

关于数学的古诗篇3

1.寺内僧多少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增?

诗的意思是:3个和尚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吃一碗羹,刚好用了364只碗,请问寺内有多少和尚?

所以有624个僧人

2.百羊问题

在程大位《算法统宗》一书中,有一道所谓的“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若得这般一群凑,于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注:小半即四分之一)

据程大位在该书序中说,这题和其他四卷诗歌算题是临江刘仕隆等入预修《永乐大典》时业余编成的.题目解法并不难,只是因以诗歌形式出现,意义不甚明朗.今用代数方程解之,可设原有羊x只,据题意,有:

所以甲原有羊36只.

3.丢番图的墓志铭(希腊)

数学家丢番图的'生平事迹现已无据可考,仅在其墓志铭上可略知一二.其墓碑十分特殊,铭文是一首诗谜:

过路的人!

这儿埋藏着丢番图.

请计算一下下面的数目,

便可知道他多少岁时寿终正寝.

他的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

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

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

不料儿子只活到父亲一半的年龄,

竟先其父四年而终.

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

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

请你算一算,

丢番图活了多大年龄?

这首墓志铭被数学家麦特劳德尔收入数学问题中.他收集了希腊数学家的许多名题,并以诗歌的形式写成,其手抄本当时曾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设丢番图活了x岁,据题意得

从故事入手讲解,意趣盎然,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实际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