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生物化学总结(共5篇)

13

生物化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总结规律;进行三联;归纳能力

一、教给学生点金术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化学也不例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规律,帮助学生自学。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四个规律:

1.强弱规律

任何氧化还原反应都可用通式表示为: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而氧化性(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是:还原剂>还原产物。根据这条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一中间价”,不会出现交错现象。例:SO2与浓H2SO4不可能发生反应;■与浓H2SO4只能反应生成SO2

3.先后规律

一种氧化剂与几种还原剂反应时,总是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再依次进行;一种还原剂与几种氧化剂反应亦然。

例如:向NaBr和NaI溶液中通入Cl2,首先发生的是:Cl2+2NaI=2NaCl+I2,再发生:Cl2+2NaBr=2NaCl+Br2

4.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通过归纳这些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独立解决有关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规律的内涵,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在高一我们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就可以用上述的第四个规律:守恒规律。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归纳出几种常用的技巧。

(1)全变左边配

氧化剂、还原剂xxx元素化合价全变的反应,一般从反应物着手配平。

Pt+HNO3+HCl――H2PtCl6+NO+H2O

确定了Pt+HNO3的系数分别为3和4之后,再用观察法配平其余物质的系数,得到:

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

(2)自变右边配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同一种物质中同种元素变价和不同种元素变价两种情况),一般从生成物着手较好。

(NH4)PtCl6■Pt+NH4Cl+HCl+N2

确定了Pt和N2系数分别为3和2之后,再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可得:

3(NH4)2Pt■3Pt+2NH4Cl+16HCl+2N2

(3)部分变两边配

Zn+HNO3-Zn(NO3)2+NH4NO3+H2O,先确定Zn和NH4NO3的系数分别为4和1之后,再用观察法配平Zn(NO3)2、HNO3、H2O的系数,依次为4、10、3。

(4)多变要整体配

Cu2S+HNO3-Cu(NO3)2+NO+H2SO4+H2O

Cu2S中的Cu和S同时失去电子,应从反应物中把Cu2S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

确定了Cu2S和NO的系数分别为3、10之后,再用观察法确定H2SO4、Cu(NO3)2、HNO3、H2O的系数依次为3、6、22、8。

掌握了以上技巧,就基本上掌握了我们中学阶段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二、总结规律,进行三联

所谓总结规律,是指学习元素化合物部分应力求结合元素周期表,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中掌握它们的规律性。例如,要了解硅酸的性质,可以从第三周期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性质递变的规律去判断。其规律是从左到右,碱性渐弱、酸性渐强,根据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磷酸是中强酸,那么按照规律,可推知硅酸必定是弱酸,根据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其酸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的规律,可进一步推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更弱。

对非金属的原子结构,聚集状态、熔点、沸点、主要化学性质、气态氧化物、含氧酸的酸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以及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等的知识,都可以总结出规律。

所谓“三联”是指联系基本要领和基础理论联系化学实验,联系化学计算。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的运算能力,更好地落实“双基”。

生物化学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实验;操作;总结;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学习既要遵循既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又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强化理论学习,重视实验操作观察与分析,注重所学知识点得考核、总结与实际应用等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三个环节的有序结合,逐步形成“理论―实验―总结”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一、重视基础,强化理论学习

高中化学偏重于实验探究,即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相应的实验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进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对此,教师应密切把握教学目标,将各个学习阶段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并根据教材内容、实验要求与课堂研究外部因素对教学的要求等,从系统目标的高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理论强化计划,从而为后期实验与总结环节的教学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三章“金属极其化合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将后期实验中频繁用到的各类金属的特性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不仅掌握金属自身的特点(包括化学符号的书写,与氧气、氮气等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所产生的物质等),而且也应熟练把握其化合物(如铁锈、铜锈等化合物的化学式、特征等)的特色,从而在后期实验与总结中提高熟练度,再一次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验

实验是调动学生参与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现象的多变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等都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学习时,应充分对其运用。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首先教师应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物质先后加入的顺序等,对于实验结果,教师应号召学生自行总结,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现象、总结实验本质的能力;最后,强化引导总结性学习,基于学生的总结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定论,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究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在探究xxx的性质时,教师应先复习“钠”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钠的初始颜色,用一定量的滤纸将金属钠表层的油性物质吸干,然后用小刀将其表层物质去掉,进一步探究其颜色;实验二,将一定量的酚酞试剂倒入烧杯中,然后将切好的金属钠放入其中,仔细观察“钠”与酚酞试剂的变化等;待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所观察的内容,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到化学方程式的推理等,从而整体把握“金属钠”的特性,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考核与总结并重,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过程

经过前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中期相关实验的操作,使得学生对既定的化学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实践证明,最后环节的考核与总结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在前两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于同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全方位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口头考核与笔试的方式,在课堂上可提问学生前两个环节所学的内容,也可将已经学过的内容以试卷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通过批阅试卷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从而制订有效的纠正与弥补性措施,利用一体化教育推进高中化学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总结“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即将“钾、钙、钠、镁、铝”等化学符号、特性进行对比总结,对其与气体发生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观察性总结,即成立“金属专题”,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化与条理化,方便后期的复习、做题的参考。

实现“理论―实验―总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重点探究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这三者分离,应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综合考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优化教学计划,做到理论、实验、总结的完美结合,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调动其参与课堂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在实验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并能够跟随教师的总结步伐,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做题效率与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xxx,xxx,xxx,等.分析化学“四位一体”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3(01).

生物化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实验教学

总结能力 归纳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规律,不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自主内化,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课堂小结几乎都是教师包办,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老师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和回顾。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笔者从生物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将点滴心得简述如下。

一、寓静于动,在操作中总结

学生实验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形成具体、鲜活的感性认知。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延续生物实验活动的整体性,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思考边归纳,将静思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实验动作或实验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如此学生的总结归纳才显得更加生动、详实。

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内容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没有机械地组织学生回忆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而是出示了一组问题:①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②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③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作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二、由繁入简,在图文中总结

总结归纳的内容并非一定要诉诸文字,以图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以让原本繁杂凌乱的生物知识要点变得简单而又生动。在进行图文式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文注入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

如在教学“人体的泌尿系统”这一部分实验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再次感知了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与重吸收,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具体鲜活起来。在动画的辅助下,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感受到肾脏的重要性。

三、转曲为直,在洞察中总结

观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积累实验经验的重要形式,它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成对生物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实验现象的认知印记,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把握实验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重复观察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之间的差别,从而在归纳总结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在教学“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指导学生分析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用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强化学生的感知。通过观察和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学生认识到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从而对人体消化和吸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

四、化xxx,在愉悦中总结

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实验后的归纳总结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传递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感受,将会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环节变得生机盎然。因此,教师要将生物实验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倾向,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归纳总结。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最后教师将视频定格在破土而出的幼苗上,并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用饱满而又深情的语气告诉学生:每当看到这幅画面,老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们,因为你们就是这样一颗颗种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都是希望你们能够茁壮成长。这样的总结方式,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回味长久。

生物化学总结 第4篇

一、近年中考特点

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内容.命题的特点是注重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书写化学方程式以及灵活应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xxx结合生活实际、科技发明、社会现象等信息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二、命题走势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今后中考的重点,如根据化学反应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或确定物质的组成元素;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驳斥伪科学;利用定律进行相关计算等.预测今后中考将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xxx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结合物理浮力知识考查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关系;结合科学发展史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发现xxx以xxx耳、xxx在探究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关系时,由于两人称量方法不同,导致xxx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考查科学家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预测有关化学方程式知识的命题将会朝着考查学生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性方面发展.

三、学法指导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本单元的重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要做到五点:①知前提――“适用任何化学反应”;②明条件――“必须参加反应”;③注核心――“质量总和”;④懂原因――“原子重新组合”;⑤辨改变――“六个一定不变、两个可能改变、两个一定改变”(“六个不变”: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③元素质量不变,④原子种类不变,⑤原子数目不变,⑥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①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②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①分子总数可能改变;②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书写化学方程式五“要”诀:①要尊重客观事实;②配平要正确;③条件要注明;④符号要标出(指标出“”或“”);⑤完成要划等号.

四、典例分析

1.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例1 (四川省达州市)为了探究物质在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如图1所示,甲小组把xxx适量CuSO4溶液的小试管放入xxx石灰水的烧杯中,乙小组把xxx适量Na2C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xxx稀盐酸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用砝码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试管内和烧杯内的溶液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根据要求,请回答:

[实验现象] 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选填“左边”、“右边”或“中间”)

[解释与结论] 甲小组的结论为:;乙小组的解释为:.

[反思与评价] 比较两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若使用的试剂不变,应改进的是:;由此,你将得出新的结论: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

思路点拨:本题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新课标、新课程的特点,本题考查的知识都比较基础.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仔细分析甲小组和乙小组的实验装置和所用药品,不难看出乙小组设计有错误,因为该反应不是在密闭容器进行的,产生的气体CO2会逸出;因此做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答案:[实验现象] 中间;右边.

[解释与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因此烧杯内总质量会减少.

[反思与评价] 将乙小组中的烧杯改为密闭容器并使用气球等作为缓冲装置;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规律方法总结: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尽管出现了反应前后某种状态的物质质量不相等的情况,但这都是由于有气体参加或逸出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在密闭体系还是在开放体系发生的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要准确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反应必须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

中考误区警示:部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不透,对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需要在密闭容器中实验认识不到位,误认为乙小组的实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而放弃了对【解释与结论】、【反思评价】的解答.

2.考查化学式的确定

例2 (无锡市)根据化学方程式:2H2S+3O2=2H2O+2X,推知X的化学式是( )

(A) S (B) SO2 (C) SO3 (D) S2O4

思路点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题给反应物_有2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而生成物中已有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还缺少2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故知X中应含有硫元素和氧元素,而化学式X前的计量数为2,说明一个X分子中应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化学式为SO2.

答案:(B)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这类题主要是抓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种类不变解答.

中考误区警示:有的同学在确定X的化学式时,误认为所差的各原子个数都在X中,却忽视了X前面的化学计量数2,而错选(D).

3.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归纳整理

例3 (河北省)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xxx:

① S+O2点燃SO2

② 4P+5O2点燃2P2O5

③ 3Fe+2O2点燃Fe3O4

关于上述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都需要点燃

(B) 都生成氧化物

(C) 都属于化合反应

(D) 都是非金属跟氧气反应

思路点拨:本题极具开放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今后中考命题的一种方向.仔细分析题给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不难发现:反应条件都是点燃;生成物都是氧化物;都属于化合反应;都有氧气参加;都属于氧化反应;反应物都是两种;除氧气外另一种反应物都是固体等这些都是相似地方.而不同之处是:①②是非金属跟氧气反应而③是金属跟氧气反应;①②生成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而③的生成物是金属氧化物.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先找出所给反应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都有哪些,然后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中考误区警示:部分学生所学知识不到位,归纳整理能力弱,思考问题不全面很容易导致错解.

4.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综合应用

例4 (天津市)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XYZQ

反应前的质量/g810121

反应后的质量/g021待测9

已知X和Q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M,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9 g

(B) 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 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11 g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思路点拨:此题要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去确定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化学计量数之比等,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

XYZQ

反应前的质量/g810121

反应后的质量/g021待测9

质量变化量/g减少8 g增加11 g增加9 g减少12 g

从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看,X、Q为反应物,Y、Z为生成物.该反应可表示为X+QY+Z,反应后Z的质量为1 g+9 g=10 g,Y与Q发生变化的质量比为11∶12,生成Y的质量为11 g,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8 g/M)∶(12 g/M)=2∶3.

答案:(C)、(D).

规律方法总结: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各物质的质量变化,然后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有关化学计量数利用参加反应质量与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比来确定.

中考误区警示:不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各物质质量变化,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或计算物质变化质量是将没有参加反应的量也当作生成的质量计算导致错解或无法解答.

5.应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问题

例5 (南昌市)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问题:

(1)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其原因是;

(2)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原因是;

(3)食品包装袋内常用生石灰做干燥剂,其原因是.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题.只要我们在书写时把握好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弄清了有关的化学反应规律,注意化学式的书写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类题目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答案:(1)4Al+3O2=2Al2O3

(2)2NaOH+CO2=Na2CO3+H2O

(3)CaO+H2O=Ca(OH)2

规律方法总结:有关这类题目的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随处可见,频率较高,一般都是课本上现成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这类题目的化学方程式要重点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特性,准确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结合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书写.

中考误区警示:虽说这类题目的方程式学生比较熟悉,但由于较简单学生在解答是得意忘形、粗心大意而忘写反应条件、漏标“”“”、忘记配平等导致错解.

6.应用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

例6 2007年9月14日13时30分许,正在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御饺阁二楼后堂窗前拆器材的工人xxx,突然捂着脸大叫起来.看着火苗不断从窗外窜进来,工友忙拉着xxx跑到一楼.起火原因是排烟道清洗不及时,油腻太多,导致油锅起火后引燃了排烟道内油垢.13时40分许,记者在事发现场看到,火情已经得到控制,消防官兵正在扑灭余火.目前,受伤工人xxx已被送往医院,医院初步断定其面部70%表皮烧伤.据了解,消防官兵使用了四氯化碳(CCl4)灭火,四氯化碳沸点低,蒸汽比空气重,因此当四氯化碳受热蒸发成为沉重的气体覆盖在燃着的物体上,就能隔绝空气而灭火.由于四氯化碳在500 ℃以上时,可以与水作用,产生有剧毒的光气(COCl2)和一种常见的无氧酸.所以用它作灭火剂时,必须注意空气流通,以免中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灭火时消耗四氯化碳 kg,则产生有毒的光气质量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由分析题给材料可知,反应物是CCl4和水,生成物之一是COCl2,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另一种生成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无氧酸应该是HCl,该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的.然后根据问题(1)的化学方程式,以CCl4作为已知量,来计算生成COCl2的质量.

答案:(1)CCl4+H2O500 ℃COCl2+2HCl

(2)设生成COCl2的质量为 x

CCl4+H2O500 ℃COCl2+2HCl

154 99

kgx

154∶99= kg∶x

生物化学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实验教学

当下,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尚处于不断探索改革的时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意识,导致学生失去了对物理实验的热爱,且对于物理学科其他知识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外加在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习惯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此做法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需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不断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及时转变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需尽快转变常规的教学方式,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前,教师可适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将课题自然引出,确保教学方式的针对性,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的内容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即物质的三态主要是指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在学习《光现象》内容前,可以提出:人眼看不见的光有哪些?筷子斜插入水中,为什么看起来就像断了一样?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在学习《物体的物理性质》这一课前,提出:为什么固体的铁比融化时铁的密度要大?为什么汽化后密度更小?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以及实验,通过不断探索与研究,积极寻求出问题的答案,进而保障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此教学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学习创新精神。

二、丰富物理实验教学的工具,加强实验教学演示的效果

为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力,并加深其学习印象,教师常常会在物理实验前进行实验演示,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学生对课堂物理知识有效运用,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极为有利。若实验设备不齐全或在实验中出现反应过快或过慢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及问题的发现不利。为使这种情况得以改善,教师可以辅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使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更加详细地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升华和xxx》这一内容时,由于呈现出升华(干冰升华、灯泡钨丝变细、卫生球变小)以及xxx(霜的形成、雾凇、冬天玻璃窗外的冰窗花)现象等实验较为麻烦,且反应过慢,耗时较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xxx与升华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固态物质不经液态变化便直接转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以及物质由气态不经液态便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xxx)。在学习《力与运动》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可将实验仪器小车作为对象,在其两端挂上细绳,跨过滑轮,其下端分别吊一挂钩,可加钩码,展开

实验。

三、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经验,通过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实验辅助设备、不断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实验经验,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了解以及自主思考,勇于提出疑问,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